【大钊先声】光辉的一生(2)——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道路,李大钊便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位。
1907年,年轻的李大钊为了探寻能拯救国家与民族于水火的真理,来到天津求学。彼时的天津,有三所学校正在招生,分别是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面对选择,李大钊心意坚定,在《狱中自述》中他就曾表明:“军医非我所喜,银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就这样,怀揣着再造中华的宏伟志向,李大钊毅然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这是李大钊当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仅存的一张珍贵照片。更为珍贵的是在照片的左、右两侧都有李大钊的亲笔题字。右侧题字是:“北洋法政学校风景(六)”;左侧题字为:“此为入门左面,廊下望西楼之景与东楼相望,礼堂夹其间,楼上多系教堂,楼下多居教员”。这张照片已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天津法政学校的六年时光里,李大钊开启了一段充实而又热血的求学生涯。他一面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储备;一面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入校不久,他便加入了北洋法政学会,并凭借自身的才华与能力担任了编辑部部长一职,负责编辑出版《言治》月刊。在这份月刊上,李大钊时常挥毫泼墨,撰写文章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他的文章气势雄浑磅礴,在全校可谓是出类拔萃,也因此被誉为“北洋三杰之一”。
《隐忧篇》,《大哀篇》是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初表政见的两篇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指出国家的隐忧,民族的大哀在民权之旁落,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出了民权的至关重要。
然而,李大钊并未满足于在国内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法政学校毕业后,他深感自己的学识依旧有所欠缺,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3年冬天,他毅然决然地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学深造。并于1914年9月,成功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继续深造。
李大钊(前排左三)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时与教员、同学合影
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学籍卡扫描件(早稻田大学中国校友会供图)
在日本的这段日子,无疑是李大钊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那里,他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浩瀚海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英、日文的社会科学著作。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这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更为他日后在中国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工作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身处日本的李大钊,时刻心系着祖国的命运。在当时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背景下,他积极投身于反袁爱国主义斗争当中。他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总会精心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随后连夜发回祖国。在这份文书中,他慷慨激昂地号召全体人民要举国一致、众志成城,坚决保卫祖国那锦绣般的大好河山。
1915年2月李大钊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撰写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5年6月李大钊发表《国民之薪胆》
随着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1916年5月,李大钊再次做出了重大抉择。他毅然放弃了在日本的学业,选择归国。回到祖国怀抱后的李大钊,迅速以报纸为阵地,开始大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试图用先进的理念去唤醒沉睡的国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一生。从天津求学时的坚定选择,到日本深造时的知识积累与思想启蒙,再到回国后的积极宣传与投身斗争,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他的事迹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1915年冬李大钊在日本留学生中发起组织革命团体神州学会
1914年2月在东京的李大钊
在那个黑暗与迷茫交织的时代,李大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爱国,什么叫做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去传承,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秉持着这份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来源:李大钊纪念馆
地址: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金融大街59号 邮编:063600
电话:0315-4622515 邮箱: ltcst@163.com QQ: 515179605
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学籍情况举报电话:0315-4622515 邮箱:ltzx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