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钊先声】光辉的一生(1)——国家危亡-历练成长
国家危亡 历练成长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的大黑坨村。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魅力,自古就有着经商谋生的传统,同时又雅重读书,还诞生了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乐亭大鼓、皮影和评剧。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无疑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对他日后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李大钊的幼年却充满了孤苦凄凉。在他出生前七个月,父亲李任荣便因病离世,母亲也因过度伤感,在他出生后不满十六个月也相继去世。尚不满两周岁的李大钊就这样成了孤儿,只能依靠大爷爷李如珍的抚养长大。李如珍博学多才,心怀对孙子的殷切期望,一心想将他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于是,在李大钊仅仅三岁时,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到了四、五岁,李大钊就已经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其聪慧过人,被村里人誉为“神童”。
六岁时,李大钊进入私塾学习,开启了长达九年的私塾教育生涯。他的私塾老师黄宝林对他评价颇高,称其“嗜读书手不释卷、博文强记品学兼优”。在私塾期间,还留存着许多见证李大钊成长的珍贵物件。比如那本他六岁时读过的课本《锦字笺》,上面有着他当时的亲笔签名“李耆年”,这是他的第一位私塾老师单子鳌为他取的学名,寓意着“长寿”之意。
后来,李大钊为了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将名字改为我们所熟知的李大钊,字守常。还有他九岁时手抄的《重译富国策》,这本书介绍的是西方富国强兵的理念,李大钊被其中新颖的治国思想深深吸引,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抄录并细心保存。从那时起,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就在他心中悄然树立,正如他在《狱中自述》中所写:“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也就是唐山一中的前身。在永平府中学堂的两年学习时光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刻苦读书,成绩优异。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开始对传统的观念有了新的思考,还学习了西方政治文化知识。这些新知识、新思想的涌入,如同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他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危亡的那个时代,李大钊的成长之路虽充满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幼年的孤苦没有让他消沉,反而在亲人的关爱与教导下早早开启了知识的探索之旅。私塾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学时期对新思想的接触与吸收,则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志向更加高远。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勤奋、聪慧、俭朴等品质,都成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
正是在这样的历练与成长中,李大钊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者。他日后所做出的一系列伟大壮举,都与他早年在国家危亡的大环境下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息息相关。他就像一颗火种,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民族解放事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沿着他的足迹,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李大钊的故事,是一部在困境中崛起、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奋斗史。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时代背景,只要胸怀大志、勤奋努力、坚守品质,就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李大钊的一生,传承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
来源:李大钊纪念馆
地址: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金融大街59号 邮编:063600
电话:0315-4622515 邮箱: ltcst@163.com QQ: 515179605
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学籍情况举报电话:0315-4622515 邮箱:ltzxbgs@163.com